今天早上,在一微信群上,有一个网友转发了两个视频,第一个视频是加工塑料颗粒(但是视频里说是加工塑料大米),第二个视频是一个大妈在怒批买到假大米,声泪俱下,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,分别用自己买的3块多一斤的大米和2块多一斤的大米进行手感及口感上的比较,说3块钱的米煮的饭太硬,吃嚼不烂,用手碾又碾不碎,就是塑料。这两个视频遥相呼应,让很多人认为视频一就是在产生假大米,让视频二中的大妈买到了。
看了这视频,让我想到了前些天看到的另一个视频,这是一个年轻的大妈,在市场买了虾爬子(及皮皮虾、濑尿虾)回来,煮完之后竟然发现被“注胶”,令人震惊!在视频中各种谴责商家的无良。
其实这两个视频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,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不同的,“假大米”的视频深受共鸣,达到了“人神共愤”的程度,而“注胶皮皮虾”的视频,却被广大网友耻笑,都在说商家良心,因为给那位“年轻大妈”的全是母的皮皮虾。
在探讨原因之前,我先说下我为什么认为假大米是谣言吧。先说视频一,这是工厂生成塑料颗粒的视频,对这个行业有点了解的人应该能知道,可再生塑料加工之前,都是要先生产成颗粒,之后再提供到具体的工厂去加工成成品,而这个第一个视频就是生产这种颗粒的过程,视频一再没有其他方面值得讨论的;再说视频二,一个大妈在诉说自己买到假大米的遭遇,我们来看下视频里,大妈是怎样检验的,分别两碗米饭,我们这里分别用A和B来表示吧,这貌似没有什么问题,看上去都不错,A是3块多的,B是2块多的。大妈说A饭嚼不烂,硬,而且在洗碗的时候,用手也碾不烂。B饭口感很好,很软很粘。通过常识我们可以知道,在做大米饭的时候,水米比例、火候、大米产地及品种,都会影响到米饭的口感,因为大妈没有确定这两碗米饭的这几个条件的一致,所以通过这种比较是不科学的,而且这也并不能判定A饭就是塑料大米,这是第一点。第二点是,从大米变成大米饭,淀粉要经过非常复杂的水解、糊化等反应,而人类目前还无法使用其他原料(比如塑料)来实现这种反应,使其在经过“煮”之后拥有大米饭的外观和口感。第三点是,塑料的密度要比大米的小,同样是一公斤,塑料颗粒要比大米多一些。
下面就分析下最近比较火的这两个视频结果不同原因吧。
我们知道,谣言可以大概的分成两类,一种是主观恶意(包括恶作剧)的,另一种是常识性错误,我们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常识性错误这一类。常识是针对一个圈子而言的,很多知识,在一个圈子里是常识,而在圈子外可能就是诸如“&……%&%&”这种的难懂的符号了。
好了,我们来看大米和皮皮虾这两个的相关常识。大米这圈子显明更宽泛,在圈子里的门槛更低,就国内来说,除了非常偏远贫困的地区,基本上都是非常熟悉这东西的经常吃的;而虾爬子这东西,相对大米来说,吃的人就会少很多,沿海地区吃的会相对多一些内陆地区能经常吃的,基本上就是经常条件比较好的。
这时候你肯定会有疑问,既然大米这么多人吃,那掌握这些常识的人会更多一些,为什么还传的这么凶呢?这是因为差别真假大米是需要专业知识的,而且还需要冷静理性分析之后才能得出来的,中国人口庞大,高等教育普及度不高,真正能分辨真假的只集中在一小部分人群;而虾爬子这东西吃要吃过一次母的,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,就是这样。而经常吃虾爬子的人,相对没吃过虾爬子的人,在潜意识中,会有一种优越感在里面,所以就出现了网上的对视频中的年轻大妈的各种调侃和嘲笑。
以上原因,自然就会造成最终的结果,一个是越传越像真的,另一个越传越像一个笑话。
本文作者:老徐
本文链接:https://bigger.ee/archives/36.html
转载时须注明出处及本声明